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到底該寫「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呢?

By

這一篇是今日在臉書又看到臉有轉貼張大春臉書舊文,然後自己想了想發現其實自己也不知道用哪個正確,所以只好把該文看過,然後再透過寫入自己的部落格來當做是一個學習記錄。

「每下愈況」典出於《莊子‧知北遊》裡東郭子和莊子相應答「道,惡乎在?」(道,究竟在哪裡呢?)的一段。莊子把看似粗鄙的玩笑兜回一個幽深而抽象的概念───他說:「道是無所不在的。」東郭子希望他講得明確一些。莊子於是一連用了幾個「地位卑下」的語詞,表示「道」會顯現在「螻蟻」、「稊稗」、「瓦甓」、甚至「屎溺」這樣的東西物上。

接著,莊子還打了一個譬喻:如何判斷一頭豬到底肥不肥呢?答案是看豬腳。豬腳越往下、也就是越不容易肥的所在,一旦肥了,就越能顯示整頭豬的肥。這個譬喻說的就是「『道』在低下之處越發明白」。「況」字在這裡是表示「明白」、「明顯」、「清楚」的意思。「每下愈況」這個詞,也只有在應答「勘查道在何處?」的回答時,才有意義。

上面這一段就是「每下愈況」的典故,但是到底能不能跟「每況愈下」混用?了解詞語演變的話,可能就無法混用,所以詳細還是要把張大春那篇《每況愈下有甚麼不對?》全部看完,就知道以後應該要用的是「每況愈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我在不同的媒體上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個問題,其再三再四、不厭其煩,莫過於「每況愈下」與「每下愈況」這個題目。說了那麼多次,還是有人會來信問:究竟該說「每況愈下」呢?還是該說「每下愈況」呢?我不能責怪每一次來問的朋友:「怎麼不知道我寫過?...
張大春貼上了 2015年4月28日

《灣生回家》之 Google Play 圖書 電子書推出文字重排版 使用經驗

By
三月時寫過一篇跟此書《灣生回家》有關的心得小文章,這次再來寫一下購買這本書的電子版的經驗分享及呈現的效果。

圖片來源:《灣生回家》臉書 https://goo.gl/onDOpz

得先提一下會寫下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是,今天5/29晚上要來參加這場講座「"灣生回家"最後一場加碼:5/29信義學堂」,加上自己只有買電子版沒有買紙本書,更加上自己又熱心推廣電子書的發展,一定要自己來帶頭一下,只要有出電子版,且在品質較好的平台上(如 Google Play 圖書、PUBU 電子書城 或 一直聽說要開卻開不了的台灣的 Apple Bookstors 等...),我是願意嘗試並付費與體驗的。

圖一:購買下單之email通知,當時只有Scanned pages的版本。
圖二:近日Play 商店之書籍介紹已提供 Flowing text 版本。

圖一為三月份我透過我的Google帳號(設定好Google Wallet綁信用卡)直接在手機的Google圖書(Play商店服務之一)按下購買,很快的就取得這本書的 Scanned pages,即掃描版本電子書,然而近日若在從 Play 商店看這本書的資訊會發現已經提供了 Flowing text (文字重排) 的版本了(圖二)。

當初買到的書籍只有掃描版本,呈現的會是跟看紙本書的版面接近一樣,但是手機畫面太小基本上要看清楚內容的話必須要雙擊畫面來放大,但是只要一放大就只會有局部的畫面,這是掃描版本的缺陷,昨天再開啟這本書時則是可以呈現文字重排的內容,當然在手機App的介面亦可切換成文字重排的版本。見圖三、圖四、圖五。
圖三:手機開啟呈現的掃描版本,版面跟紙本書一致,但是跨頁的設計是無法呈現的。

圖四:點擊畫面中間可出現右上方的進階功能按鈕,有目錄、字型版面調整跟查詢等功能。

圖五:最右上角的按鈕亦可切換掃描版本與文字重排版本。


在圖一可以看到寫了"Best for: Web, Tablet",如果有七吋以上的平板或是 iPad 的話,開啟掃描版本會比較像是在看紙本書版面的感覺,畢竟紙本書有經過專業排版,但是文字就是被固定住了,放大想看更清楚勢必都是只有局部呈現,較小的平板看其實說真的也不是說很清楚。圖六、圖七所呈現的便是在五吋的蝴蝶機一代所呈現的畫面,文字字型為預設,標題部分有顏色的設定,文字大小清晰甚至還可以依個人喜好再去調整大小。

圖六:切換成文字重排的版面預覽

圖七:文字重排之後手機的畫面呈現清楚的文字內容。
Google Play 圖書對於使用者而言最方便的莫過於幾乎在任何可以連上網路的載具上面都可以閱讀已經購買的書籍,而且還不限制所使用的裝置數量,本來對於有權限進入該平台的使用者本來就不應該限制,這才是帳號控管的基本原則,可惜國內跟圖書館有關的電子書服務供應商思維(或不合時宜的法規限制吧...)總是無法突破,所提供的平台服務當然也限制使用者在很多方面的使用環境,其實在是對國內整個電子書發展滯礙難行最明顯的表現。另一方面,因為過多的限制,便很難持續改善到讓使用者滿意的體驗,儘管每年持續透過政府採購的流程拿到一些合作案子,每每推出的系統介面都是以桌上型電腦使用者為主,很多時候都排除行動載具的使用者,殊不知行動裝置使用者成長速度之快,無法透過手邊裝置來使用的平台,就會是被淘汰的。


圖八:電腦版Chrome線上閱讀畫面,並設定Chrome使用思源字體。


圖九:Chrome線上閱讀,文字增大,更適合年長者閱讀。
圖八、圖九兩張便是使用電腦的Chrome瀏覽器來進行線上閱讀,並且我把Chrome預設的字型採用的是 Google 跟 Adobe 推出的思源黑體字型(可參考這篇),是滿適合螢幕閱讀的一種字體,中文書裡常把西元年的數字「零」用「○」呈現,Android手機預設系統字體一開就會變小,不太好看,若Android裝置未來能預設有思源字體的話,相信會是大幅度的改善中文字體的呈現效果。

很高興的是,還是有出版社能持續的對於書籍提供了 固定版面(掃描版面,屬PDF) 與文字重排(應屬於EPUB)的兩種格式,此書為遠流所出版的,於今年423的世界閱讀日也積極的行銷推廣在其投資的「台灣雲端書庫」的電子書平台,相信他們有了解到使用者閱讀文字重排版本的電子書相關的體驗是不容忽視的,當然也希望更多出版社也多考慮這一領域,雖然對於從事編輯的人來說肯定是工作量的增加,但是也不需要恐懼甚至排斥,勇敢面對積極學習相關細節的製作,才是表現專業的出版水準與態度。

學習網頁前端的資源

By
這篇 看到跟網站技術有關的文章,尤其是想要學習更專精的網站技術者,相信看了一兩篇就會有感覺:所學不足!
 

以下收錄未來要花時間多自學的資源網站:
待續...(隨時來補充)

閱讀《灣生回家》一書有感

By
最近一個週末來到目前居住附近的金石堂書局看書,看到了兩本跟「回家」有關的書,其中之一是《灣生回家》這本,由灣生後代田中實加(目前存疑?-2016/12/27)因為拍攝「灣生回家」紀錄片,後續才有這本書,因為歷史因素,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灣總督府在當時的花蓮港廳建立了吉野(現花蓮吉安鄉)、豐田(現花蓮壽豐鄉)、林田(現花蓮萬榮鄉)等多個移民村,又因為日本的軍國主義導致日本戰敗,後來這些在台灣的日本人被遣返回日本,造成很多生離死別的故事,也讓作者田中實加努力13年的努力記錄,讓我們可以把跟花蓮有關但是卻消失的記憶或記錄,被拼湊起來。



這本書前面把移民村的成因、發展稍微說明了,生在北花蓮的我,過去對於花蓮市的發展,日本人在台的規劃或建設開墾(破壞了原始環境),棋盤式的街道規劃,不僅是行政中心花蓮港廳的所在如此,依著早期的花蓮窄軌鐵路線串連起來的吉野移民村、豐田移民村到林田移民村,是對於現在的花蓮整個發展有絕對的影響,當然也造成現在人口增加之後的限制問題。

什麼是灣生?這是日本人對於戰後從台灣被遣返回國的當時在台日人,是一種貶意之詞。


從書中的翻拍歷史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花蓮港口就是現在的南濱海岸,當時岸邊向外延伸好幾百公尺,現在則是倒退到下水都很危險。而我看到豐田移民村,也讓我很想多了解一些我母親生長的地方,我母親一家是客家人,從書上得知應該是日治前就從台灣西部移居到花蓮壽豐一代,當時應該是豐田移民村的外圍,在日本北遣返回去之後,才居住到現在的豐田家,小時候我待過的外婆家也是大舅家,就在豐田車站一出來的中山路上的一家木造房屋,2004年當兵放假時我還有特別去騎車拍照。這幾年跟家人去拜訪大舅時,木造屋的前半段已經毀損拆除,後半段則還在,但是只用來當做柴房。這個木造房屋,是我母親出生、成長的地方,附近則有碧蓮寺的牌坊,也是日治時的神社入口。

今年過年有去豐田,所以拍了一些照片放在Facebook上,第一張就是神社入口處。

吉野移民村最近幾年因為景點慶修院,吸引很多觀光客,但是能了解歷史因素,我覺得更為重要!因為書中有寫,這是當時蓋給移民村民作為一個信仰中心所在。附近的尋常小學校(吉安國小)、役所(現吉安鄉公所)、郵便局等設施所在,還有灌溉渠道或是水力發電,若認真算一算使用超過五十年,實在是很強的建設。但是現在在這一帶走,幾乎看不太到日式建築,但是棋盤式街道的規劃,從Google地圖看的就會很清楚。


推薦線上課程資訊:「成為資料工程師最初的 28 堂課」

By
近日從 iT邦幫忙 鐵人賽上看到有「成為資料工程師最初的 28 堂課」的系列文章發佈,其中這篇「資料工程師第 3/28 課: 資訊架構學與圖書資訊學」是我最早看到的,主要講的是資訊架構學的內容,跟我過去參加讀書會或者想學習圖書館學相關資訊有關的,我個人是非常感興趣的。

如何有效建立blogger的搜尋小工具?

By
利用 blogger 建立部落格是非常簡單與容易的,但是預設的「搜尋框」當真的要搜尋東西時,你會發現怎麼都搜尋不到,過去我在調整我的部落格搜尋工具時,也找了相關的文章,找到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到blogger的後台「版面配置」,先把預設的「搜尋框」移除,然後新增「HTML/JavaScript」小工具,之後在內容的地方輸入下圖的 網頁語法,要記得網址的地方改成自己部落格的網址就可以囉。

開放原始碼免費[思源黑體]字型下載

By
今天看到這篇:隆重介紹 思源黑體:開放原始碼 Pan-CJK 字型,算是只有一種字型,但是有七種粗細不同的呈現,看該文寫的比較像是從 Google 釋出的,也剛好找到 Google 上的連結Noto Sans T Chinese,有需要者可以自己去下載唷~~

2014台北國際書展 我所參觀到的數位書區

By
國內的發展

在主辦單位安排的數位書區很明顯看到的有三大電信的電子書城,其中【遠傳e書城】攤位可以真正讓參觀者體驗電子書、電子期刊跟使用,包含體驗大螢幕的互動電子書販賣機,不過只要憑門票就可領證品,闖關(參與體驗下載App與下載電子書)還送擦拭布,是最大方的一家電子書店。而台灣大哥大則是利用【myBook書城】佔據攤位來行銷其他的線上服務如:myMusic線上音樂、myVideo雲端影城...等網路服務而已,而中華電信主打【Hami書城】,要闖五關,然後過關可以吃霜淇淋一支,然後用資訊展辣妹整點來show一下,所以我幾乎就跳過沒看了。

聽 PUBU執行長 講電子書與雜誌閱讀新樂趣

By
今天(2013/12/8)下午到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十樓會議廳參加了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電子書講座:「發現電子書。雜誌閱讀新樂趣」 ,由北市圖協辦與提供場地,邀請 PUBU電子書城創辦人暨執行長 蔡競賢來主講。

首先針對該場地:北市圖總館十樓會議廳,沒有提供 WIFI 上網環境,即使是 TPE-Free 公用無線網路,也是看的到也無法順利連上網際網路,這在推展數位閱讀最重要的基礎服務,如此缺乏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建置這樣的網路其實非常簡單也不會花多少錢。連主講者在使用行動載具要進行連線都得使用自己的 3G 來上網,又因為樓高與附近基地台訊號不良,連我自己使用中華電信 3G 也是連線品質不良,圖書館要談電子書,看來對於相關的基礎設施都無法清楚了解,更不用談改善。很多人,尤其是資深的圖書館、出版產業,都只在意「版權」,缺忽視很多「版權」之外的重要的部份。

會來參加還是對 PUBU 在推廣數位閱讀這一方面的推動,感覺是持續不斷的在耕耘,創辦人本身也有資訊工程的背景,使用者若是在使用平台或是閱讀軟體有問題,以資訊技術來講是都可以克服,但是必須要能夠有更多的推廣,尤其是網站平台的使用,行動載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讓更多民眾是喜愛閱讀,且能更容易閱讀,需要鼓勵更需要使用者願意能回饋改進之處,結合網路社群可能會是個機會,這部份在三大電信的書城來說似乎看不太到,但是幾家如 PUBU 努力這麼多年的小公司,算是不容易的。

 活動海報

我自己在關注電子書這塊同時,目前使用最多的平台是大陸的多看閱讀,當然跟PUBU可以稍微湊上一些相關:
  1. PUBU與多看在 App的顏色相近,都是選擇橘色的,而iOS的iBooks最近也是橘色,算是巧合嗎?
  2. 提供跨平台閱讀,跨載具閱讀,PC/MAC、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iPad都可以閱讀,當然多看早期是依附在Amazon Kindle閱讀器上的軟體,對於喜歡類似紙本書閱讀的讀者來說,相對的比較不傷害眼睛,是優於 PUBU的。
  3. PUBU與多看的核心業務都是在做數位閱讀,也都是螢幕閱讀(多看稱之為屏閱讀),提供使用者不同與紙本的閱讀體驗,PUBU還可以讓註冊的會員可以自行上架電子書來進行數位出版與電子書銷售,多看則持續提供給使用者很好的閱讀體驗,還有每日一限免來推展數位閱讀,進而引導使用者未來能願意付費購書。
多看閱讀 在 iOS 上的圖示


iPubu 在 iOS 上的圖示


然而在今天聽講的同時,自己也拿起iPad來進行 iPubu 跟 飽讀電子書 的App,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1. 只能將iPad直拿,不像多看直拿/橫拿都沒問題。
  2. 過多養眼的雜誌封面,是否有助推動數位閱讀?
  3. 書架的呈現是否必要?在多看與iBooks的App來看,現在都不是用虛擬書架的樣式來呈現了。
  4. 多看可以用雙指在螢幕上下滑動即可控制顯示的亮度,這是很棒的設計,PUBU的App則沒有。
  5. 多看提供不同的字型可下載讓使用者切換,PUBU似乎也沒有。
  6. 多看提供很多免費的期刊,尤其精品閱讀時光更是能持續了解小米與多看的合作發展、技術交流,PUBU則較少製作精美的免費期刊可下載,而且是能討論到 UI/UX設計相關的書籍。
  7. 多看只要能透過帳號都入App或是網站,就可以閱讀,PUBU的的帳號管理規定最多僅四台裝置(需綁定)可同時閱讀,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限制,而非鼓勵數位閱讀。

感覺PUBU可以改善的地方不少,當然衷心希望的是能夠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提供線上購書甚至月租方案,其實都不錯,甚至週租方式聽聞也正在測試進行,搭配現在正進行的每週五喝咖啡、讀電子書活動結合Facebook的互動活動,需要更積極的推動數位閱讀。

[演講筆記] 聽董福興講:「從圖像到結構:談當代電子書格式」

By
今天至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來聽跟電子書有關的課,是由董福興來主講,由文大推廣教育部廣告系、資管系跟中國印刷學會一起主辦的,也是對於紙本書到電子書演進與發展來觀察是滿完整的內容。

向2012年說:Bye Bye

By
我從沒選年尾終日(12/31)寫部落格文章,不過曾經寫過Happy New Year文章,當時(2008年)我在香港工作,也是第一次在香港過跨年,其實一樣很平常的渡過,倒是結束香港工作再次回到香港旅遊兼玩樂,才有真正的在香港跨年。
2011年,因為參與籌備成立「臺灣電子書協會」,從二月到九月,是籌備階段,九月之後成立則相對其他在出版界資深的前輩,我透過臉書社團跟協會名義舉辦幾場小活動,包含分享會、電子書實作工作坊等,工作坊因為從十月開始然後到(2012年)一月份結束,所以說去年我怎麼慶祝跨年活動?老實話我不記得了><
那,2012年我在電子書協會做了什麼?其實真的一點都沒做什麼。因為這一年,有由文建會改制的文化部成立,找了很有關係的單位辦了一系列活動,對於我們這些網路好奇與小小熱情的個人,實在也難舉辦太多活動。而,更重要的因素是,這樣登記有案的協會,內部在財務管理出現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因為實際跟經費管理直接有關係的人,讓我看不過去,即使我身為理事之一,但是其他在此相關領域待更久的人士,有的是總經理、有的是圖書館長,處理方式讓人看了都會覺得過於包庇,所以,這一年的「臺灣電子書協會」,不僅我沒想推動任何活動,協會本身也沒人願意真正想辦活動。
想起2011年籌備前,真的是比較多人會在網路上或是下班之後,都會願意安排聚會進行討論,不過,推舉理事長的方式太過不透明,難怪之後找了沒經驗的人來擔任秘書長,現在換人了,仍然最缺乏的就是透過網路社群媒體跟臉書社團互動,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市場、或是沒有價值。
只希望,2013年新的秘書長有新的作為,讓協會有新氣象、新活力。

2012年,因為不用費心辦協會活動,所以回到HPX網站企劃讀書會參加了「開放式領導」的讀書會,談的是網路社群應用的概念,美國探討「心態」是很多樣的,也很生活化了,因為天天用臉書、twitter、部落格等,已經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也是自己或是組織可以隨時來發聲最好的方式,同時也可以不比過渡依賴「商業媒體」,自己就可以透過網路發佈自己的觀點。
回想今年的HPX活動,五月份的HP36邀請的是沈芯菱來分享她投身公益活動不間斷的動機與願景,最讓我印象深刻,只要有聽過她的演講,不管大大小小,從其內容一定會很有感觸。雖然HPX活動性質偏向跟網站企劃相關領域,如果不是有相關性的,會吸引進來參加不是這麼容易,不過其實像是讀書會本身有很多參加的人,也都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來參加,誠心說,這還是值得來參加的活動。
而四月份有機會報名參加在臺南成功大學舉辦的PanSci活動,這也是從網路上看的,也是值得推薦大家有空無聊時就要多看的,讓自己多點科普常識,若更能對少許議題產生興趣想多了解,都很好!

2012年,如果說透過網路,已經展開自己的多元學習,我想,2013年應該更要持續這樣的學習。六月份因為有機會賺外快,所以也買了一台new iPad,確實也讓我可以穫得更多我想知道以及更多我想不到的訊息。寫到最後,我想2013年持續學習,是給自己的期許。
ps.這篇全文用iPad輸入的。見圖。XD

[音樂會]2012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台北演出

By
國家音樂廳大部分都安排十月、十一月有國際的交響樂團來台灣演出,同時也是知名企業贊助行銷的機會,就會有安排戶外同步轉播的服務,讓買不起音樂會門票的愛樂者也可以在音樂廳外聆聽,不過,去了好幾年的交響樂團戶外轉播的幾場音樂會,幾乎都會飄雨,但是也還不致於會成為落湯雞就是了。


去年比較難得的是柏林愛樂算是第一個全球樂團當中推出數位音樂廳,所以他們那場演出的轉播,其實也是他們數位音樂廳可以讓加入的會員選購來欣賞,而且是超高畫質的錄影。

這次戶外的主持人有彭廣林主持,還介紹今日演出的曲目,感覺就是在上音樂課了...不過若是有聽台北愛樂彭廣林的節目,認識古典音樂曲目的方式從他的講解聽來,也不會感覺太艱深,一聽就懂,然後透過他的解說,在去聆聽實際交響樂團的演出,就滿容易了解演出曲目表達的音樂技法或是音樂本身要表達的內涵。

 上半場演出的曲目是以作曲家:華格納為主的三首曲子,唐懷瑟序曲、「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黎恩濟序曲,指揮家 克里森‧提勒曼 Christian Thielemann 被公認當今詮釋華格納音樂的最佳典範,從今天的音樂會轉播畫面,真的感受的很明顯,下半場演出的曲目則是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有四個樂章,在第一樂章定音鼓的敲擊展開了德奧風格的音樂序幕,透過中場休息彭廣林的解說,在聽與觀賞轉播畫面的時候,真的更容易去關注指揮的表情以及不同樂器演奏的特色。



在演出的會後,樂團指揮家與各聲部首席來到音樂廳外跟戶外的觀眾打聲招呼,身為現場的觀眾之一的我也是馬上就跑到前面去歡迎。兩廳院還準備了不少紀念品提供現場民眾有獎徵答,都由彭廣林來提出跟音樂表演有關的問題。

非商業使用,免費提供電子書的網站

By
從 2012 年 10 月 24 日(台北時間)凌晨 01:00 開始美國蘋果公司的 iPad mini發表會,當天同時宣布推出 iPad 第四代商品,還有,App 軟體也推出 iBooks 第 3 版,推出的iBooks 3宣稱是針對電子書支援文字直排(中文、日文等亞洲語系)、日文字體、簡體中文字體、社群分享功能。以這樣的支援程度可以了解是針對電子書檔案格式 EPUB3 來推出的功能,當然,以EPUB3規格來說,還有更多的特性,在這次的iBooks 3還沒全部都能支援,當然我想Apple公司有所考量,包然現有的設備本身跑太多功能會不會容易當機之類的考量。(畫面參考:http://goo.gl/l3UDl)

衝突管理

By

[臉書原標題]從新聞事件:圖書館咆哮女,來學習衝突處理與開放式領導...

昨天晚上是先從台大批批踢BBS看到有人po文山圖書館的影片,隨後我也在臉書上轉貼了。隔天上午就有新聞媒體開始播報了,主要也是影片確實很有社會新聞的條件,但是,非常不鼓勵到圖書館的時候,不關手機,大聲嚷嚷,無視其他人存在的這種行為發生。

新聞標題:ETToday「咆哮女遭檢舉大鬧圖書館 失控高喊神經病萬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830/95938.htm),影片連結:(http://youtu.be/mRKXia-dRO4)

影片與新聞都可以知道,對於事件的當事人,並沒有把她趕出去,只是第一線的圖書館員面對這樣的讀者,第一位的館員的態度,其實也是很值得敬佩的。而我們觀看這影片的當下,一定更會希望後來的轄區員警能夠依法執行公權力(BBS有網友提到社會秩序維護法,參考註一)

不過,這樣類似的讀者問題,從國立台中圖書館館長呂春嬌在臉書上分享的11點,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

  1. 道歉
  2. 傾聽
  3. 認同她部份想法
  4. 表達本館為難之處
  5. 重申重視她的意見與感受
  6. 承諾改進
  7. 建立朋友關係
  8. 通完電話後再補一封email致謝
  9. 留下聯絡方式做為"專屬"窗口
  10. 明白表示日後再申訴的管道 以免再波及同仁或長官
  11. 有機會要不定時問候--最重要的是 圖書館要有立場與主張 以免讀者無限上綱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324835494671&id=1681915923)

最近在讀一本書:開放式領導,第一章提到『「顧客拿把槍對著我是一回事,但是,邀請他們到我的網站,由我親手把親交給他們,那可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們之所以要主動放棄掌控的原因在於,這樣做會讓你重拾某種形態的掌控。這樣說似乎違反常理,但透過和人們的來往、接受他們有力量的事實,其實會讓你的處境為之改觀,能夠抵禦負面的行為。事實上,這是你唯一的機會,唯有如此,你才能對結果發揮影響力。』p.55

館長身經百戰的11點,讓我們知道把掌控權,拿回到自己的手中,才是最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但是年輕氣盛的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應該得多面對好多次這樣失控的場合,才有辦法磨練出館長的11點中的其中幾點吧...XD


註一: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73 條,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一、於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展覽會、運動會或其他公共場所,口角紛爭或喧嘩滋事,不聽禁止者。

紀錄片:1996《電腦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Nerds

By

以下內容取自 iGarden部落格文章:

相比其他的學科,ICT科的記錄片不多,這十數年有系統的都不過五套,所以iGardener老師幾經辛苦,除了早前介紹BBC的虛擬革命之外,找到兩套美國PBS拍攝的記錄片,分別是:
  • 1996年的《電腦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Nerds
  • 1998年的《電腦狂 2.0.1》Nerds 2.0.1
The Triumph of the Nerds: The Rise of Accidental Empires

「或者該說是無心插柳,原始的創作團隊是業餘的,而現在大部分人也都還是。作者Bob Cringley從他在矽谷的車庫走出,為大家介紹電腦圖片和電腦狂,並述說關於他們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就像該行業本身,該電影系列富資訊性、有趣、直陳而未加修剪。演員包括:比爾蓋茨(微軟總裁,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史帝夫‧賈布斯(嬉皮的蘋果電腦聯合創始人,NeXT電腦的首席執行長,一個想要改變世界的人),Steve Wozniak(蘋果電腦的聯合創始人,工程學天才,是個愛開玩笑的人)」Amazon.com


“It happened more or less by accident; the people who made it happen were amateurs; and for the most part they still are. From his own Silicon Valley garage, author Bob Cringley puts PC bigshots and nerds on the spot, and tells their incredible true stories. Like the industry itself, the series is informative, funny and brash. Some of the episode participants include: Bill Gates (Chairman of Microsoft,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Steve Jobs (Hippie co-founder of Apple Computer; CEO of NeXT Computer; and the man who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Steve Wozniak (Co-founder of Apple Computer; engineering genius, practical joker).” Amazon.com



很難得在節目中,訪問了數十位早年電腦時代的風雲人物:

  1. Robert X. Cringely (host / interviewer)
  2. Douglas Adams (author)
  3. Sam Albert (former IBM executive)
  4. Paul G. Allen (co-founder, Microsoft)
  5. Bill Atkinson (designer, Macintosh Development Team)
  6. Steve Ballmer (vice-president, Microsoft)
  7. Dan Bricklin (VisiCalc inventor)
  8. David Bunnell (founder, PC World and Macworld magazines)
  9. Rod Canion (co-founder, Compaq)
  10. Jim Cannavino (former head, PC division, IBM)
  11. Christine Comaford Herself (CEO, Corporate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12. Eddy Curry Himself
  13. Esther Dyson Herself (computer industry analyst)
  14. Larry Ellison (founder and president, Oracle)
  15. Chris Espinosa (manager, Media Tools, Apple)
  16. Gordon Eubanks (former head of language research, Digital Research)
  17. Lee Felsenstein Himself
  18. Bob Frankston (VisiCalc programmer)
  19. Bill Gates (co-founder, Microsoft)
  20. Adele Goldberg Herself (former Xerox PARC researcher; founder, PARC Place Systems)
  21. Marv Goldschmitt Himself
  22. Andy Hertzfeld (designer, Macintosh Development Team)
  23. Steve Jobs (co-founder, Apple Computer)
  24. Gary Kildall (founder, Digital Research)
  25. Joe Krause (president, Architext Software)
  26. Bill Lowe (Head, IBM PC Development Team 1980)
  27. Roger Melen Himself
  28. Bob Metcalfe (former Xerox PARC researcher; founder, 3Com)
  29. Gordon Moore (co-founder, Intel)
  30. Dana Muise (founder, Hypnovista)
  31. Doug Muise (software designer)
  32. Bill Murto (co-founder, Compaq)
  33. Tim Patterson (programmer)
  34. Vern Raburn (former vice-president, Microsoft; president, The Paul Allen Group)
  35. Jeff Raikes (vice-president, Microsoft)
  36. Jean Richardson Herself (former VP,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Microsoft)
  37. Ed Roberts (founder, MITS)
  38. Arthur Rock (venture capitalist)
  39. Jack Sams (former IBM executive)
  40. John Sculley (president, Apple Computer, 1983-1993)
  41. Rich Seidner (former IBM programmer)
  42. Charles Simonyi (chief programmer, Microsoft)
  43. Sparky Sparks (former IBM executive)
  44. Claude Stern (Silicon Valley attorney)
  45. Bob Taylor (former head of computer science lab, Xerox PARC)
  46. Larry Tesler (former Xerox PARC researcher; chief scientist, Apple Computer)
  47. Mark Van Haren (programmer, Architext Software)
  48. John Warnock Himself
  49. Jim Warren (founder, 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 1978)
  50. Steve Wozniak (co-founder, Apple Computer)


簡單說明一下:
今日從這篇《e女i男》 的文章提到這部紀錄片名,就來搜尋一下,首先是得到簡體翻譯的結果:《书呆子的胜利-微软发家史》,但是切換成繁體中文只看到 iGarden網站有提到,使用的是《電腦狂的勝利》,也是現在我們口語在說的宅男宅女擁有電腦技能的稱呼-電腦狂,影片中也是訪問跟電腦的相關發明者為主。而原 iGarden 上面所嵌入的Google影片,現在已經無法觀賞了,所以我又在透過搜尋 youtube的影片,找到了下面這三段影片,時間都比較完整,沒有被分好幾段,所以也直接嵌入在本篇文章方便自己或是各位有興趣的網友來觀賞。


紀錄片:1996《電腦狂的勝利》
Triumph of the Nerds

(1of3) Triumph of the Nerds: Impressing Their Friends. 1996 Document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L9IyJ_qHk


(2of3) Triumph of the Nerds: Riding The Bear. 1996 Document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bRmaIzGTOM


(3of3) Triumph of the Nerds: Great Artists Steal. 1996 Document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1Bg461mnN8


「雲端圖書館.遇見電子書」第一場座談會-台北場

By

今天去聽了上午的,針對主題「雲端圖書館.遇見電子書」來說,在會中會聽到有國圖、國中圖、跟北市圖,不過現場好像只見北市圖館長在推銷現有的電子資源的服務,沒別的...

擺在會場外的就是有跟北市圖合作的幾家電子書平台業者的展示,我沒有去看,我只是想知道上午的座談會跟館長的報告之間,有沒有什麼具體發展的可能性,看起來是,還很需要大家努力了。

比較特別的是,從館長的演講分享,北市圖是唯一一家公共圖書館有提供OverDrive服務的,也還好我自己有北市圖的帳號可以使用,在iPad上裝個App就可以免費借閱線上的有聲書,也包含可以借哈利波特原文電子書,重點是採用adobe epub跟mp3,借書下載的速度快很多,比國中圖的電子書App借書更方便。另外若想看OverDrive的影片,則可以在電腦安裝相關的軟體,也可以免費借閱。是練習/學習英語很棒的方法。

大家若有北市圖的證號,也可以多試試看OverDrive電子書服務。

北市圖OverDrive電子書:http://taipei.lib.overdrive.com/

電子書EPUB3直排顯示實作探討

By
根據臉書社團-台灣電子書研究基地的EPUB技術專家董福興(以下用董哥代表)寫的這一段話:「根據搜尋,樂天eBookstore裡有18,894本日文書,其中免費書有12,537本,等於2/3免費。其中來自青空文庫的書有10,741本,等於來自出版社的僅有7,153本。基地裡有誰想來開個中文公版書庫建製計劃嘛?」(討論連結)
根據上述這樣的計畫推想,董哥也實際動手實作了一個符合EPUB3且可以直排顯示(包含註釋)的範例電子書,也是公版書(是從好讀網站抓取EPUB2的檔案):魯迅的《吶喊》,有興趣者可以從此處下載,進行拆解來實作自己的直排電子書。

然而即使有EPUB3可顯示直排的電子書檔案,還需要搭配可以正常顯示的閱讀設備,在此董哥文章中寫到:「最好的閱讀工具還是Google Chrome加上Readium,以及iOS上的Kobo App。」
因此接下來我以new iPad的畫面來解說EPUB3所呈現的效果:
將檔案放在我的Dropbox,然後透過new iPad的Dropbox下載,就可以很輕鬆的從KOBO App開啟,
KOBO App直向畫面:

KOBO App橫向畫面:

KOBO App開啟呈現至少內文是ok的,不過若是有注釋的功能,就無法在KOBO中有作用,倒是iPad內的iBooks開啟電子書,註釋顯示的畫面如下:

可以顯示註釋,但是還不支援從右翻到左,所以文章只看的到第一畫面,後面的內容看不到。所以很清楚的可以理解到,在iPad上現有的電子書App,在支援EPUB3的部份都還是半殘狀態。

下面在提供另外一個平台:凌霄的iOS App,一樣是開啟董哥所改過的EPUB3《吶喊》電子書所呈現的畫面,可以看到內文,但是部分標點符號會轉向,轉的跟我們習慣看直排書的畫面不一樣,一樣也沒有注釋連結的效果。
凌霄直向畫面:

凌霄橫向畫面:


個人觀察:
  • KOBO在標題字的呈現,採用了不一樣的字體(不知道是否是董哥修改過的),而iBooks跟凌霄的字體,則是預設的明體字體。
  • 針對內文的顯示部分,除了iBooks翻頁設計還未支援右起左翻,所以只看的每篇文章的第一個畫面,無法呈現每篇文章的完整內容。而KOBO可以呈現完整內容,但是好像到了每篇文章的後面部分,會有被畫面切掉的感覺,直向跟橫向都會有,可以仔細看看。凌霄看起來顯示直排的功能正常,只是部分標點符號不是順著直排顯示,而是轉了九十度了。
  • 註釋的呈現,只有iBooks可以顯示,而且畫面也不錯,其他兩個都不支援,需要改進。




利用Google Sites來快速架站

By
最近兩天使用了Google Sites(協作平台)弄了兩個有網址的網站,就是簡易網站,主要就是簡單設計一個標題用的圖檔,然後稍微調整一下,增加幾個頁面,設定一些選單的配色,然後把網址也設定一下,大概就可以快速產生出一個網站了。

第一個是:電子書實作工作坊,網址是http://ebook.conrad.idv.tw,網域是用我自己的,只有新增一個子網域為ebook而已。本來是從工作坊結業式用的簡單的logo,也因為目前已經進行過兩期的工作坊活動,正計畫第三期活動,明顯感受臉書的方式不是很固定的呈現,所以想想還是找個可以快速產生網站的方式,過去,用過blogger開了幾個站,最近發現Goole Sites用來架站好像也不錯,所以就來試試看了。

時間大概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有了,大概要注意的是,每新增一個頁面,會自動產生拼音的網址,我都習慣再去修改過,讓網址簡單易懂。然後佈景主題內建很多,但是只有白板的主題比較好調整,因為背景底色是白色的,白色的網站簡單好呈現,再搭配一些圖就可以很好看了,其他的主題就相對比較要花時間調整。再來就是橫向的選單,比blogger方便可以多層,但是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使用這個功能會怪怪的,改用Firefox就沒問題,所以大部分都已Firefox來設定。

新增的頁面還有不同的範本,一般頁面就是比較靜態的固定頁面,例外我有用到的是「公告」的範本,因為這樣直接新增新公告,就有點像發佈新聞稿,會有列表顯示,這樣可以查找舊文就會很方便。而「清單」的範本,我則是用再參考書籍的連結,這樣一看就清楚我想推薦或是分享哪些相關的書。另外一個我想提的是,可以移轉管理者及移轉不同的網域,跟blogger一樣,先新增想要移轉過去的管理者,把其email加入,並設定為擁有者,然後再去使用那個被新增為是擁有者的email進去管理,把原來的擁有者移除,這樣管理者就算是完成轉移,而若剛剛加入的email是不同網域下使用Google應用服務的mail,其實也同時從原網域下轉到新網域了,不過我是從A網域先轉到gmail一般帳號,再轉到B網域,不過這是指除了改管理者之外,是在被新增的管理者來使用複製網站的方式進行移轉,每次移轉都會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協作平台網站,最好都要記得去把就的網站給刪除,才不會被其他人不小心發現舊的、沒被更新的網站。

第二個我則是去用我公司網域我自己部門的協作平台,希望把工作相關的東西放上去,以後可以線上管理之外,也可以把網址傳給其他同事,讓他們更容易看到我的紀錄或是專業的參考資料,提昇他們工作上一些技術的東西。

20120503--ebook workshop

By

昨天是第二期電子書實作工作坊的成果發表會,感謝Toyota辛苦主辦第二期,要安排師資、要安排場地、要安排報名事項,真是太厲害了,所以要感謝在先。

本期只有三個小組,但是每組也都很認真的參與討論與實作,我個人又是帶了第一小組,和組員一起完成了一本小巧的電子書,無法太完美,因為...只有我這組不是用ibook author製作電子書,哈哈。另外兩組製作的電子書,呈現效果真是太優秀了,我們這組就做個基本版本的好了,分享給各位參考,還請各位指教,也希望另外兩組也可以分享一下,謝謝。

本組作品:http://dl.dropbox.com/u/4251337/nuts.htm

20120501--epub class

By
喔喔,這幾天沒寫日記,金拍謝~~
今天五一勞動節,所以放假一天,但是今天居然會在7:30自己跳下床醒來,以為上班要遲到了,然後看看手機之後才醒來,意識清楚今天放假一天,但是因為日光太強,窗外工地聲音吵雜,想要去睡回籠覺肯定也睡不著,重要的是,下午還要去講EPUB電子書製作的課,賺個零花錢,所以整個早上都在備課。
沒想到,自己也被叫做是老師了,這是我第二次去講課,一樣還是講EPUB,不過學習單位的目的根本不在於EPUB製作呀,而是針對PDF固定版面的內容製作文宣品性質的互動式光碟,是要有翻書效果、可以註記筆記,有書籤功能,還要可以跨平台的電子書,不過展示給我看的電子書樣品,不過是PDF跟Flash的swf檔案,我有認識一家專門做這個,直接牽線兩家合作算了,哈哈。
以上,大概就是今日五一勞動節,值得我寫到日記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