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週末來到目前居住附近的金石堂書局看書,看到了兩本跟「回家」有關的書,其中之一是《灣生回家》這本,由灣生後代田中實加(目前存疑?-2016/12/27)因為拍攝「灣生回家」紀錄片,後續才有這本書,因為歷史因素,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之後,臺灣總督府在當時的花蓮港廳建立了吉野(現花蓮吉安鄉)、豐田(現花蓮壽豐鄉)、林田(現花蓮萬榮鄉)等多個移民村,又因為日本的軍國主義導致日本戰敗,後來這些在台灣的日本人被遣返回日本,造成很多生離死別的故事,也讓作者田中實加努力13年的努力記錄,讓我們可以把跟花蓮有關但是卻消失的記憶或記錄,被拼湊起來。
這本書前面把移民村的成因、發展稍微說明了,生在北花蓮的我,過去對於花蓮市的發展,日本人在台的規劃或建設開墾(破壞了原始環境),棋盤式的街道規劃,不僅是行政中心花蓮港廳的所在如此,依著早期的花蓮窄軌鐵路線串連起來的吉野移民村、豐田移民村到林田移民村,是對於現在的花蓮整個發展有絕對的影響,當然也造成現在人口增加之後的限制問題。
什麼是灣生?這是日本人對於戰後從台灣被遣返回國的當時在台日人,是一種貶意之詞。
從書中的翻拍歷史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花蓮港口就是現在的南濱海岸,當時岸邊向外延伸好幾百公尺,現在則是倒退到下水都很危險。而我看到豐田移民村,也讓我很想多了解一些我母親生長的地方,我母親一家是客家人,從書上得知應該是日治前就從台灣西部移居到花蓮壽豐一代,當時應該是豐田移民村的外圍,在日本北遣返回去之後,才居住到現在的豐田家,小時候我待過的外婆家也是大舅家,就在豐田車站一出來的中山路上的一家木造房屋,2004年當兵放假時我還有特別去騎車拍照。這幾年跟家人去拜訪大舅時,木造屋的前半段已經毀損拆除,後半段則還在,但是只用來當做柴房。這個木造房屋,是我母親出生、成長的地方,附近則有碧蓮寺的牌坊,也是日治時的神社入口。
今年過年有去豐田,所以拍了一些照片放在Facebook上,第一張就是神社入口處。
吉野移民村最近幾年因為景點慶修院,吸引很多觀光客,但是能了解歷史因素,我覺得更為重要!因為書中有寫,這是當時蓋給移民村民作為一個信仰中心所在。附近的尋常小學校(吉安國小)、役所(現吉安鄉公所)、郵便局等設施所在,還有灌溉渠道或是水力發電,若認真算一算使用超過五十年,實在是很強的建設。但是現在在這一帶走,幾乎看不太到日式建築,但是棋盤式街道的規劃,從Google地圖看的就會很清楚。
這本書前面把移民村的成因、發展稍微說明了,生在北花蓮的我,過去對於花蓮市的發展,日本人在台的規劃或建設開墾(破壞了原始環境),棋盤式的街道規劃,不僅是行政中心花蓮港廳的所在如此,依著早期的花蓮窄軌鐵路線串連起來的吉野移民村、豐田移民村到林田移民村,是對於現在的花蓮整個發展有絕對的影響,當然也造成現在人口增加之後的限制問題。
什麼是灣生?這是日本人對於戰後從台灣被遣返回國的當時在台日人,是一種貶意之詞。
從書中的翻拍歷史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花蓮港口就是現在的南濱海岸,當時岸邊向外延伸好幾百公尺,現在則是倒退到下水都很危險。而我看到豐田移民村,也讓我很想多了解一些我母親生長的地方,我母親一家是客家人,從書上得知應該是日治前就從台灣西部移居到花蓮壽豐一代,當時應該是豐田移民村的外圍,在日本北遣返回去之後,才居住到現在的豐田家,小時候我待過的外婆家也是大舅家,就在豐田車站一出來的中山路上的一家木造房屋,2004年當兵放假時我還有特別去騎車拍照。這幾年跟家人去拜訪大舅時,木造屋的前半段已經毀損拆除,後半段則還在,但是只用來當做柴房。這個木造房屋,是我母親出生、成長的地方,附近則有碧蓮寺的牌坊,也是日治時的神社入口。
今年過年有去豐田,所以拍了一些照片放在Facebook上,第一張就是神社入口處。
吉野移民村最近幾年因為景點慶修院,吸引很多觀光客,但是能了解歷史因素,我覺得更為重要!因為書中有寫,這是當時蓋給移民村民作為一個信仰中心所在。附近的尋常小學校(吉安國小)、役所(現吉安鄉公所)、郵便局等設施所在,還有灌溉渠道或是水力發電,若認真算一算使用超過五十年,實在是很強的建設。但是現在在這一帶走,幾乎看不太到日式建築,但是棋盤式街道的規劃,從Google地圖看的就會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