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個人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個人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花蓮,慕谷慕魚,2013-11-10

By
身為花蓮人,其實要能隨時想入山進入盛傳的美麗景點:慕谷慕魚,也不是想去就去,因為我不是原住民,只是一般花蓮縣民,入山還是得照規定排隊或是事先網路申請才行。


這次在難得回老家的機緣,加上天氣難得的晴朗,不像暑假般的炎熱,也不致於濕答答的下雨天,騎著機車從市區到目的地大約花20分鐘左右,說遠也不遠,說近也不近,反正有台機車至少還算方便,車行經過吉安、南華、干城、花蓮監獄,就是早期台九線往鯉魚潭的路,只是在要過橋前會看到「慕谷慕魚旅遊諮詢中心」,這時候要繼續往裡面直行,而不要直接左轉上橋,要不然就會衝到鯉魚潭去了。


說真的,景色真的天然,一定要去走一次,騎機車一路騎到清水發電廠是最棒的安排,再從發電廠往回程沿路停下來拍照或是下水玩,都不錯,用心感受自然的聲音,就真的很棒了。

我的北京之行-2009年4月13日(遲遲未寫完的紀錄)

By

四月十三日 天氣晴

前一日與同行者Sam約好九點前於香港國際機場會合,因此在這一天七點多便起床了,從北角到機場有巴士直達,於是我在七點四十分近五十分搭上城巴A11車出發了。

早早計畫的行程中,第一天因為包含飛機行程,所以安排的行程不多。

十 點半的飛機,我們提早到了。第一次在香港國際機場,搭地勤巴士去登機,從香港起飛時,我們搭乘的是機身寫著「澳門航空」的一架中型客機,只能猜因為澳門現 在回歸中國,連航空公司被中國的國航:中國國際航空買下了吧...因為飛機較小,在我們飛往北京的途中,幾乎可說是持續顛簸,機上餐也延遲了近一小時才送 上。不過看在便宜機票上,還可以忍受的,哈。三個小時辦的飛程,抵達北京國際機場前,從窗外望去,看見一大片土地,是的,非常之大,我是未曾看過。也看到 許許多多的紅色磚房或稱四合院,這就是我的北京第一印象。

因為北京機場太大了,原本預計三點半應該可以到飯店check in完的,不過實際上因為要等機場快軌的車以及還要到東直門換乘,這必經之路,讓我們在四點前才完成。本來已經計畫想買一卡通,無奈看不到有賣一卡通的銷 售處,所以四天的車錢都是...付現金,還好地鐵每一段票2元,公車每一段1元起算,還算便宜的公共交通價。

這次我們下榻的飯店是:北京 金府銀街大飯店(甘雨胡同內),靠近地鐵燈市口站A出口,離王府井大街也很近。第一個點是東堂,因為就在甘雨胡同的尾端,這是個不在我規劃的行程之中,但 是因為前往王府井大街的途中經過,且當日下午天氣晴朗,非常值得拍張照片的,然因我的相機記憶卡只有128MB,反而我這次去拍照不多,不過同行者Sam 的高級專業相機就拍的比較多。一國之都,當然最能看到各國不同文化建築,北京不僅是有中國傳統建築,更有西方建築,在建築藝術上可謂多元。王府井已不像舊 書本所寫的很古老的舊大街,而是現代建築的商場,大改只有走到王府井小吃街,是用中國式牌坊為入口,才又看的到傳統中國風格的建築,但人潮擠的水洩不通, 以及各式現場美食的氣味,是會讓人想大快朵頤一番。

在我們前往王府井小吃街之前,先去吃了狗不理包子店的餐點,不過吃起來覺得還好,並沒 有特別美味,加上隨餐所附的綠豆湯,味道濃度像稀飯般的清淡,只能推測北京名氣大的店,其菜色美食在現今或者說從台灣、香港而來個過客而言,口味不再那麼 的特別了。前面說的王府井小吃街,就是在吃完狗不理之後,才經過的,在入口第一家的烤肉串店,一串五元,當時Sam還有點衝動說:剛剛太早吃狗不理,這裡 就有吃的。是呀,剛剛是餓了點,現在才剛吃過,所以我們可以在進去逛逛之後,說不一定裡面還有更多好吃的...反而逛到更裡面的時候,也不少家烤肉串店, 而且,一串才一元、兩元的,比門口的便宜多了,還好沒在門口就點了而花冤枉錢,哈。

逛 完王府井小吃街,我們繼續往地鐵王府井站方向走去,其實我們不是專程來北京吃東西的饕客,所以很快的就進入到我們下個階段,去天安門廣場,計畫中是要從地 鐵王府井站搭地鐵到天安門西,就因為時間很多,且離天黑還走,於是我們開始慢步在北京,從王府井站沿著長安大街往西前進,走到靠近馬路上可以直視太陽,太 陽的高度約從平地往上三十度的高度,因為街很大,當後方車潮紅燈的時候,幾乎可以跑去馬路上拍美麗的逆光的照片,也就是在你前方的人或樹等物,如剪影般成 形。


2012/2/27編輯:
因想記錄的太多,但是思緒太過複雜,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已經把深刻的印象給沖淡了..所以我還是決定要發表出來。

20091214 走完錐麓古道全程

By

今天好友特別安排帶我走太魯閣錐麓古道的行程,據說這條步道路線是去年才開放全程給登山喜好走來走的,不過今年的八八風災曾經讓這條古道又中斷了一段時間,隨行朋友說,上次他們就是因為路線中斷,只走完3.1k路段,而我今天這次可是全程走完,算是非常的幸運。

我不是登山常客,所以裝備非常的簡單,就是帶了兩個飯糰當午餐,外加一瓶水、一台相機、一件大外套,還有一顆愉快的心,哈哈。因為耳聞錐麓古道也一段時間,卻不知道原來這是非常特別的一條登山路線,也是有難度的一條路線。不過這次這樣輕裝上路,沒有準備好一雙適合的登山鞋,說真的是有點虐待自己的雙腳。整個走完,真的是感覺我的雙腳要廢了...還好上週六左腳稍微的扭傷,今天走來還算一切順利無礙。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步道大部分的步道需要申請入山或入園許可,今天的錐麓古道就是要兩項都要申請,才能夠大大方方的從燕子口的吊橋走過去,要不然就只能像一般的遊客只能在路邊拍照觀望卻不得其門而入。我曾經也是一般的遊客,不過有機會我都還是很想著要走一走吊橋跟步道。

錐麓古道全程10K,今天我們這三人小隊約九點多開始進入入口處,下午三點半左右才從慈母橋出口出來。中午十二點在斷崖駐在所用餐,還真的感謝隨行夥伴所準備的泡麵、快速鍋、高山瓦斯等設備,讓我們在高山用餐免擔心,雖然總共帶了四個飯糰,不過有泡麵真的需要,因為最需要補充的就是鹽份跟水份。

為了下次登山的準備,我要開始研究登山該注意與該準備的事項,慶幸今天天氣大晴,不用準備雨衣,路線全線暢通,還要感謝好友的帶領。


第一次帶馬來西亞朋友遊台灣(2)

By
9/23的我們在日月潭水月台民宿,就離伊達邵碼頭不遠,是台灣邵族較多的地方,不過也有賽夏族的原住民。而這一天主要的計畫是去清靜農場,但是從日月潭到清靜農場似乎遠了一點,且若搭巴士前往,還得要配合巴士班車時間,所以在前一晚便討論後改成去九族文化村,對馬來西亞朋友而言,是可以對台灣原住民文化多一點的認識,不過在我的印象之中,九族文化村還不是說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九族文化村裡面有UFO高空自由落體的設施以及雲霄飛車,對我來說這種刺激的活動,我都會去嘗試給他玩一下,尤其UFO搭上去之後可以看到整個九族文化村的環境,一覽無遺,然後就"咻~~"到地面了。再來就是雲霄飛車,我選第一個座位,雖然坐上去會怕怕的,但是當下在想怕也沒有用,反正也很快就飛完一圈的,於是我全程就張大眼睛看,哇,真是很特別的體驗,不過還好我是有近視,基本上看的也不是非常清楚,但是,確實還是值得一玩。

未來將完成日月潭纜車,可以從日月潭搭纜車到九族文化村,而且是從伊達邵碼頭附近的纜車站,是還滿方便的,不過現在還沒完工,我們這次去透過民宿幫我們叫車(台幣400元/車),似乎沒有車還真不方便。

九族文化村完了之後便是日月潭,這次也是我第一次搭船遊日月潭,停了三個站,也跟一般旅遊團一樣到了玄光寺去看看湖光山色美景,當然,如果少一點建築物會更漂亮的。通常我是比較少買當地的商品,不過在日月潭我買了兩件原住民圖案的衣服及撲克牌,其中一件是邵族特色的逐鹿的圖案,有機會到日月潭伊達邵的人,可以去逐鹿市集看看邵族的特色表演,不過,這次我們沒有去看,原因是時間上是用餐時間,但對於原住民特色餐,可能沒辦法習慣,所以就沒在逐鹿市集用餐及看表演。

9/24又將拖著行李去搭車,從日月潭移動步伐至台北,到了台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行李放置民宿,不過中間經過台中的時間,在台中市繞來繞去,才知道原來要買太陽餅是買自由路23號的那一家才是老店(但是有保存期限的顧慮)。下午 check in 完之後,去了淡水,看到連我過去曾經是淡水人的也覺得景色實在是太迷人了,跟大家一起欣賞漂亮的淡水夕陽美景。然後一起走老街逛一些小店,買一些吃的,後來還去搭公車到漁人碼頭,對我而言,每次去漁人碼頭都很不一樣,因為在我的記憶裡頭,總會去聯想到大學時代,還沒有興建之前與興建之後的差異,以及跟大學社團-攜手小組及CCW工讀生活動的點點滴滴。

在淡水之後,我帶著大家去士林夜市,24日晚上,雖然只是平常日,人還是非常非常的多,還好我也是有來過幾次,先帶去人最多、小吃攤也最多的地方,從大東路進去然後到文林路101巷,體驗一下台北人擠人的盛況...哈,就在這附近吃了去西門町想吃的阿宗麵線,有座位但沒桌子,應該比西門町好吧,印象中西門町都是要站著吃。然後不知道誰買了"臭豆腐",卻不太習慣這樣的台式口味,最後到我手上,我就把它吃了,哈哈,其實我還滿喜歡吃跟豆腐有關的食物。

第一次帶馬來西亞朋友遊台灣(1)

By
2009年9月20日至27日共八天的時間,我陪著馬來西亞來的朋友進行一趟半個台灣八日遊的行程。

9/20(日),上午我從花蓮搭車直接前往桃園國際機場,去接待這一群特別的夥伴,不過,他們搭的班機延誤了一個小時多,很清楚的知道便宜的機票會誤點這件事...哈...讓我想到上次從香港去北京,買的票是國航,卻得坐上澳門航空的小一號飛機,一整個很震...

第一天的晚上是在師大夜市附近的寶貝客棧,感覺還不賴,不知道以後再去台北去住行不行?第一晚帶大家去師大夜市,第一個買的是刈包(Chan Shi吃的),最後幾天我問Chan Shi哪些小吃最好吃,他還是對刈包念念不忘...不過這是跟一般的刈包不一樣的口味,我下次得在去吃吃看...

在師大夜市的巧遇我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她改行去賣衣服了,然後就推薦我們去伊洛瓦底雲泰餐館用餐,算是還不錯的一家餐廳。購物女王 在還沒吃飯的時候就開是瘋狂購物,連之後的幾天都是,實在是很佩服。師大夜市完還去了西門町,不過到了西門町好像也十點多,一出捷運站出口看到很多人,但是當我們先到NET逛完之後再去看誠品116那邊的街,人就少了,很多店家都關了,卻在之後的幾天又再度來到西門町用餐...哈

在寶貝客棧住了一晚之後,第二天我便帶著大家去台北車站搭火車,非常幸運的是很順利的買到太魯閣號的車票,我平常出差想搭都買不到票,但是這一週似乎都是非常的好運。搭車途中還跟一位在南投中台禪寺出家的花蓮人聊天,她剛好回花蓮三天,跟他聊了馬來西亞朋友來玩的事,聊了花蓮到南投的交通,聊了花蓮的觀光、南投的旅遊景點...或許下次可以去中台禪寺看看,有個建築物很特別值得去看。

到了花蓮,感謝一位謝姐的幫忙,提供了很好的民宿(花蓮好民宿),還開車帶大家去吃花蓮扁食(中正路的)跟石家蒸餃,然後下午就去逛了花蓮市區的一心街,也是購物女王買東西的時間,買了很多童裝,還真的很便宜,一件一百元。這一天基本上我算是對花蓮經濟有了一些小貢獻,讓他們買了很多曾記麻糬的產品,足足有三箱多,為了新鮮度,建議用宅配的方式,在預定的時間送到未來會住到的民宿,請民宿老闆幫我們代收,雖然,不是像飯店該有的服務,不過確實也是麻煩了民宿老闆,之後再提吧。

前兩天行程算是滿輕鬆,不過都是住一晚就要提行李換地方住宿,比玩還辛苦,所以第三天包車從花蓮前往南投,相較之下輕鬆且特別,當然花費不算小,但是看到太魯閣及合歡山中間美麗的景色與好天氣的搭配,相信也感受的到值回票價,我自己也在這次旅程中,第一次走砂卡礑步道,欣賞很漂亮的地質景觀。而又有機會再走九曲洞步道,這次得帶安全帽行走,然後又拍照,也是很不一樣的感受。從太魯閣一路開車到霧社,中間還在武嶺停留拍照,氣溫稍低,果然是高山的氣候,景色變化萬千,一下有陽光照耀,呈現青綠的山色,一下雲霧飄到近處,白綠搭配,帶有朦朧美意,卻又因行程緊湊而不能久待,讓我有動起之後再來一遊的念頭。

奧萬大,這次抵達門口時,已經是遊樂區休息的時間,所以我們只得在大門處拍照,而途中經過的南投縣道,是可以看到的這次八八水災造成部分土石流的山坡,整塊山坡地真的像是少了一塊皮似的就光禿禿的一片,有時還有路段在施工移除路障,這樣一趟路程,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不過很幸運的我坐在前座,可以一路看風景,景色盡收眼底,也是非常的滿足。多了一段往奧萬大的路程,讓大家抵達南投日月潭民宿的時間約在晚上八點的時間,算是滿晚的也滿辛苦的。車行進入日月潭環潭公路往伊達邵碼頭,正接近我們的民宿,又可以讓大夥好好休息一下了。

台灣、香港、中國兩岸三地之不談政治的關係

By
關於台灣、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我不談國家政治,因為太多太多人在談,我只想說我所接觸的一些感想,不管是生活上或是文化上的。

當然台灣一定要擺在第一個,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而香港,是我最近八個月工作及生活的地方,中國因為香港的關係就會有機會進出,目前到過澳門、深圳與北京,但是澳門算是特別行政區,行政、經濟、交通、文化等方面制度跟中國還是不太一樣。

在台灣我們使用繁體字(正體中文)跟國語(普通話),文字部分跟香港使用的差別不大,不過香港會因為廣東話用語而有我們不習慣的詞彙,但是香港使用的語言 主要以廣東話為主,還有英文與普通話(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英語),但是普通話使用的情況並不普遍,似乎只能在簡單的溝通事項使用。

然而到北京,北京人講普通話反而會比較習慣一點,至少溝通上比香港人容易,當然有些北京常掛在最上的詞我們可能也不太習慣。例如我們說「沒關係」,北京人習慣說「沒事兒」。我們說公車,北京說公交車。

到北京不習慣是文字,因為他們使用「简体字」,看简体字不難,只是不太習慣,我在北京地鐵看過一個廣告寫了這一個詞「衬衫」,光是用看的不知道第一個字寫 什麼,好奇一點把後面的字念一下再去推前面的字,才知道是「襯衫」,畢竟環境上我還沒辦法接觸這麼多的简体字。這次去北京經過清華大學,倒是發現清華大學 建築物的名稱倒是使用繁體字,也令我感到特別。

除了文字語言外,另外一個我要提的是搭地鐵的禮儀,或許以台灣的標準來看香港跟北京,台灣表現應該是最好的了,怎麼說呢?首先就是排隊候車,台灣在捷運站 等候列車幾乎都很守秩序的排隊,當然因為捷運候車線還會畫排隊的線,漸漸大家看到線都習慣了,香港跟北京都只有黃色的候車線,但是沒有排隊的線,可是香港 人搭地鐵還不致於爭先恐後的搶著上車,但是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人搭地鐵只要車來了就衝進車廂,更誇張的我已經在候車線排隊,有人就站在沒有車廂門會到的位 置,但是當列車進站,他就會移動腳步到你前面,剛好車門開,根本不把排隊的人看在眼裡,這種感覺真不好。

北京,最遭的莫過於隨地吐痰,在路上很常見,在地鐵站也有穿著西裝的人也很直接的吐在站內地上,相對的在北京路上會有標語寫著不能吐痰,做好文明什麼之類 的標語。香港,因已發展成為國際級地區,並且長期吸引外國人來訪,自然對環境、街道整潔的要求還算滿高的,不過香港吸菸的人很多,走在路上有時都會被二手 菸給影響。台灣在大的城市如台北,當然幾乎不會見到隨地吐痰的狀況,不過可能有些鄉下地區做粗工的可能會有這樣的景象,但是我的印象也已很久不見了。

在交通建設上,北京的公共運輸費用,相當便宜,搭地鐵每趟不管遠近都是人民幣2元,香港跟台灣都是計算距離計算的,搭越遠就越貴。方便性以香港的交通規劃 最為方便,尤其在地鐵站轉車的部份,很多個轉車站的設計幾乎都只要在同一個月台就可以換乘另外的線,例如荃灣線在金鐘轉港島線、荃灣線在旺角轉觀塘線,都 是同一個月台,有時只要一下車,另外一線的車隨即進站,非常節省時間。台灣的因為還有一些線還在建設,而目前主要的大站如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因為兩線 是呈十字交叉,所以轉乘多少需爬點樓梯換不同的月台樓層,但是距離還算近,甚至還有電動扶梯,所以還ok。然而北京的轉車站,要從一號線轉到環狀線或五號 線,根據我在東直門、雍和宮轉車的經驗,幾乎都有一段距離,要經過不算短的通道,有時候是有樓梯沒電扶梯,當然對我影響不大,可是對行動不便者而言,就影 響很大了。

以上就我所見的差異,簡單提了一些來敘述討論,當然這些差異某些程度也是文化差異的另一種表現方式,也不可能都會一樣的,這是多元化社會的呈現,不過可以相互觀摩、學習,以作為未來的改進,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服務,在未來應該是會越方便也越舒適。

香港半日遊-從粉嶺車站走至上水車站

By
老實說,今天的行程是臨時起意的,因為天氣太好,以及前一晚與幾位好友聊到粉嶺,上網查了粉嶺的一些資料,提到了粉嶺圍、客家圍村、彭氏家族,再再都跟我有這麼一點點關係,因為我也姓彭,我也是客家人,讓我對粉嶺好奇了起來。

  粉嶺很遠,必須搭東鐵線,幾乎快到羅湖了,然而是在羅湖前兩站要下車。雖然很遠,但是從粉嶺車站月台列車下車後到出站的這一段,很熱鬧,因為車站與粉嶺名都建築群有通道連結,其中很多商舖,看到很多食店,這個樓層屬於一樓(同台灣的二樓),我很快的走出去,連到外面的通道天橋,還不斷的延伸,而且天橋上是允許單車進入的,真覺得粉嶺真是單車天堂,不過倒不像台灣還規劃了單車專用道。在通道上,我拍了在車站旁的巴士站跟的士站,主要是這裡的的士是綠色的,港島常見的則是紅色的。

  標題寫道我是從粉嶺車站走到上水車站,這是真的,當然也是因為天氣不錯,適合如此悠閒的走一趟,途中我看到了思德書室(門口依舊掛著:粉嶺學校),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家祠兼私塾的傳統建築,下午的陽光照著這歷史建築,怎麼拍都好看,因為剛好面光,而這建築跟我相當有關係,是新界五大家族粉嶺彭氏三所祖祠之一,今天我只是隨興所至,將再擇日好好認識瞭解一番。

從思德書室就是一條小徑,直接穿越整個粉嶺圍村到北區公園,邊走的途中我依稀感覺到客家村的氣息,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去花蓮光復大富村(是我父親來台落腳的村)的感覺,村子每戶人家的房子都不高,平均的三層樓高,好一點的有四層樓高,而且都是獨棟的。
附上Google的衛星地圖,可以瞭解我走的路線,以及傳統客家村落的樣貌。我是從圖右下邊的藍點,沿著途中白色路徑走到圖左上放的藍點,這裡就是北區公園的入口,在這白色小徑就會經過傳統的客家圍村,路徑左方即為粉嶺圍,有個魚塘,旁邊還有個古炮,可惜這次我沒過去拍照,但是可以參考維基百科上的照片

北區公園佔地八點多公頃,不算小,有機會可以來這安排踏青、野餐吧......哈哈。從粉嶺圍這裡進入是屬於公園第一期的部份,屬於靜態設施,因為是採用揚州式亭台樓閣的園景設計,見衛星照片還有一人工湖,維基百科的介紹:建築物特色有「一軒、三亭、一廊」。「一軒」是指「蔚秀軒」,「三亭」則指「宜雨亭」、「涵碧亭」及「聽瀑亭」。我經過宜雨亭時,有一對母子在亭裡打羽球,好不快樂呀。倒是「一廊」有蓋長廊,其樑柱結構似乎是非常的手工,沒有用到釘的材料而將長廊蓋好的,加上其頂上的瓦片與屋脊的樣式,非常吸引我的目光,花蓮的舊鐵道文化館曾經有傳統的屋瓦頂,但是經過整修後,換成另外的材質,反而變得不吸引人了。

走到第二期屬於動態設施的北區公園,反而沒其他吸引我的建築或其他可以拍照的了,因為有很多連棟的建築,一二樓很多商舖,吸引了很多人來購物,也很多當地人在此聚集,似乎未來的粉嶺圍會消失,然後會蓋起越來越多的高樓建築,會有更多的商城百貨。我以感覺到香港政府對於拚經濟真的很有一套,但是文化建設好像少了很多,我常常去書局翻閱龍應台的思索香港,探討的也是香港的文化資產與文化政策,跟歷史有關係的文化經常被排除,經常被建設、發展給犧牲掉了。

於是,天黑了,我從上水車站搭車回家去了。

香港半日遊-灣仔生活文化遊

By
今天去灣仔拿我的台胞證,因為本月中計畫前往北京旅遊,所以在3月31日將我的台胞證送到灣仔的中國旅行社辦理加簽,其實很快,今天送隔天就可以取件了,花費港幣一百元,但是仍然只能辦一次性加簽,不能辦一年多次加簽,要的話只能進入大陸內地在去各地公安部的入出境管理處才能辦理,上網查了一下,一年多次加簽需要人民幣一百元。行,有機會進入大陸內地我會去辦的。

走著走到"和昌大押",想著以前都沒往南走,興趣來了就往巷子進去了,說是巷子,可能在香港條條都是路或街,沒記錯的話我應該是在廈門街走過去到皇后大道東,走到皇后大道東,根據我這兩天在網路上看到別人網誌上寫的港島地標之一:合和中心,是一棟外型像是圓柱型的建築,實際走過去裡面是有商場,從商場過去會到實際的合和中心主體大樓,我就繞著電梯一圈就又出來了,肯定上面也是出租的辦公室。然而我會走到這裡其實是想找地方解決我飢餓的狀態,這個商場有麥當勞,但是人很多,感覺很擁擠,所以放棄,於是又去了隔壁的胡忠大廈的大家樂,來一客下午茶餐。大家樂座位倒是挺多的,所以也可以很隨性的挑個自己喜歡且比較不受打擾的位置來享受這一餐。

吃完大家樂,才是真正開始今天的生活文化遊,在胡忠大廈旁,有一座環保軒(照片),黑色的瓦礫屋頂跟白色的牆面搭配,其前身為灣仔郵政局,為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建築物,於1992年被香港政府定為法定古蹟,於1993年被環境保護署改建為全香港第一所環境資源中心,因此才會有環保軒的這個名稱。我沒有對此建築物拍照,因為我路過的時候靠的太近,無法感受建築的美麗的一面。

我今天真正的第一張照片是「藍屋」,主要是看到路旁的灣仔海岸線的說明告示牌(藍屋: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曾是一所醫院,亦曾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後人的武館。),才對這建築有興趣,並且拿了相機拍了起來。然後,這裡也算是我今天對灣仔文化遊的起點,因為走近藍屋,在藍屋的地下地鋪有一間「灣仔民間生活館」,很特別的展出了一些舊時灣仔的生活日用品,我還看到一台類似我以前也用過且很喜歡的一台舊式收音機,讓人很懷舊的感覺。在灣仔民間生活館中,我拿了一份文宣--灣仔生活文化遊景點,裡面寫了七點景點,分別是:1.北帝廟 2.藍屋 3.灣仔街市 4.環保軒 5.交加街及太原街露天市集 6.洪聖古廟 7.和昌大押。

再往藍屋的上面走上去,就是往石水渠街花園的方向,也是往灣仔北帝廟的方向,對廟宇建築有興趣的,這座三進三間式的古廟,在擁擠的香港島上顯得精緻,如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廟區內的樹,垂下樹鬚的感覺,古樸典雅,跟這古廟整體感搭配美極了。我沒進入廟內看,但是看了廟外的建築,其實已經另我豐富,主建築門上寫著「玉虛宮」,兩側還有「三寶殿」「龍母殿」及「財神殿」,加總起來中國民間傳說的諸神應該都在這裡有出現了。

從這裡最能瞭解灣仔的歷史發展了,尤其海岸線不斷的向北延伸,也見證了灣仔的歷史痕跡。有時搭電車經灣仔總是好奇路線為何是經過莊士敦道?漸漸瞭解與香港的土地利用、填海造地等相當有關係。北帝廟旁的石水渠街,據說上面是被加蓋的路面,所以地下肯定還是一條地底水渠,你信不信呢??

香港半日遊-中環半山之間

By
來了香港近八個月了,雖然偶有時間到處走走,但是我想今天走的地方比較有話題。

我今天從北角搭電車,一路經過銅鑼灣、灣仔、金鐘、中環,然後在德輔道中跟POTTINGER STREET路口下車,然後在萬宜大廈搭電扶梯上去一層樓,直直走出門口道了皇后大道中,說真的當時不知道要去哪,全憑感覺走。當時還未吃飯,就去了對面的大家樂吃了茶餐,吃完了之後,站在皇后大道中的路上,看到人行空橋,發現有一處電扶梯往上搭,原來是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所有往上的路都可以搭扶梯,就不需要很辛苦的爬樓梯。

有個我很有興趣的點:孫中山紀念館。我就沿著指標就是往上走。走在這個有電扶梯的空中橋樑,很方便,一下就過了好幾個路:如威靈頓街、擺花街、荷里活道...我走到堅道後,並未繼續往上走,我往了右手邊的方向,看到了孫中山紀念館相關的指標,走了過去。據我所知,孫中山紀念館也是目前香港唯一的一個名人紀念館。可參考維基百科的照片,是一棟愛德華時代的建築。門票需港幣十元,不過這次我並未打算購票參觀。

自動扶梯上很多外國人,扶梯的兩側有不少的餐廳,邊走也邊想著,有機會也來這邊找個好友來喝一杯..咖啡,或著來享受一餐美食也不錯。有點像台灣九份,店家沿著有坡度的樓梯,一個接著一個。這個設施也方便居住在半山上的居民,至少往半山上去可以省很多力氣,還可以避雨,也能夠吸引遊客輕鬆上山,算是值得推薦的一個設施。台灣的九份,我覺得車太多,人也多,可能也是階梯窄吧...

今天亂亂走,走到了半山,到了干德道,沿著干德道往西走,越走越茫然,於是又往回走,在從自動扶梯處往下走,下樓梯就必須一階一階的走了,然後我是在大約荷里活道,在接著進入自動扶梯的空橋系統,會說成系統,也是因為空橋可以一直通到港澳碼頭,可以經過中環街市、國際金融中心、交易廣場,我後來是走到置地廣場出來,感覺很像台北市信義區的空橋系統,但是似乎這系統比信義區空橋大多了。

中環走完,我搭著電車到了香港中央圖書館,時間約下午五點半,天氣還算不錯。今天在圖書館我去了我之前沒去過的樓層,過去我都是去三樓成人借閱圖書館。但是今天我往上繼續前進,到了五樓,可以看到較近期的雜誌,而且另我稱讚的是這裡雜誌資源太豐富了,不僅可以看到台灣的雜誌,也有中國的,還有外文的雜誌,而且都可以看到至少到二月份的,我看了幾本雜誌,很快就花了我兩個小時的時間在閱讀上。香港中央圖書館堪稱是香港旗艦圖書館,隨時都有舒服的地方可以坐下來好好的閱讀。設施也非常的齊全,我走到了六樓,發現我太慢發現的服務,語言學習室,我看了學習室外面的說明,這裡實在是一個非常適合自我充電的場所。另外還有一點是,之前我想找關於電腦相關的書籍,有很多書都在六樓,很方便上班族加強自己的電腦能力的一些書籍。

今天看了亞洲週刊的報導,香港為何失去成龍李小龍鄧麗君錢穆?跟我今天所去的地方還真有關係,裡面提到的就是香港政府對於名人紀念館的方向,也就是我前面說孫中山紀念館是目前香港唯一的紀念館有關係的。其中文章提到上海與新加坡爭取成龍博物館要比香港政府來的積極,也反映出香港政府對於文化素養或文化實力的努力,也只能說有待加強。過去我也注意到龍應台在一些書中提到香港對於文化的態度,直指香港缺乏文化這點,從這件事情來看不無道理。

我相信成龍在該報導中還是很強烈的表達博物館能誕生於香港,任何支持成龍博物館的人也應該會覺得這更應該屬於香港的才對,畢竟香港與成龍博物館是有著很大的關聯的。我是這麼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