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香港、中國兩岸三地之不談政治的關係

By
關於台灣、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我不談國家政治,因為太多太多人在談,我只想說我所接觸的一些感想,不管是生活上或是文化上的。

當然台灣一定要擺在第一個,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而香港,是我最近八個月工作及生活的地方,中國因為香港的關係就會有機會進出,目前到過澳門、深圳與北京,但是澳門算是特別行政區,行政、經濟、交通、文化等方面制度跟中國還是不太一樣。

在台灣我們使用繁體字(正體中文)跟國語(普通話),文字部分跟香港使用的差別不大,不過香港會因為廣東話用語而有我們不習慣的詞彙,但是香港使用的語言 主要以廣東話為主,還有英文與普通話(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英語),但是普通話使用的情況並不普遍,似乎只能在簡單的溝通事項使用。

然而到北京,北京人講普通話反而會比較習慣一點,至少溝通上比香港人容易,當然有些北京常掛在最上的詞我們可能也不太習慣。例如我們說「沒關係」,北京人習慣說「沒事兒」。我們說公車,北京說公交車。

到北京不習慣是文字,因為他們使用「简体字」,看简体字不難,只是不太習慣,我在北京地鐵看過一個廣告寫了這一個詞「衬衫」,光是用看的不知道第一個字寫 什麼,好奇一點把後面的字念一下再去推前面的字,才知道是「襯衫」,畢竟環境上我還沒辦法接觸這麼多的简体字。這次去北京經過清華大學,倒是發現清華大學 建築物的名稱倒是使用繁體字,也令我感到特別。

除了文字語言外,另外一個我要提的是搭地鐵的禮儀,或許以台灣的標準來看香港跟北京,台灣表現應該是最好的了,怎麼說呢?首先就是排隊候車,台灣在捷運站 等候列車幾乎都很守秩序的排隊,當然因為捷運候車線還會畫排隊的線,漸漸大家看到線都習慣了,香港跟北京都只有黃色的候車線,但是沒有排隊的線,可是香港 人搭地鐵還不致於爭先恐後的搶著上車,但是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人搭地鐵只要車來了就衝進車廂,更誇張的我已經在候車線排隊,有人就站在沒有車廂門會到的位 置,但是當列車進站,他就會移動腳步到你前面,剛好車門開,根本不把排隊的人看在眼裡,這種感覺真不好。

北京,最遭的莫過於隨地吐痰,在路上很常見,在地鐵站也有穿著西裝的人也很直接的吐在站內地上,相對的在北京路上會有標語寫著不能吐痰,做好文明什麼之類 的標語。香港,因已發展成為國際級地區,並且長期吸引外國人來訪,自然對環境、街道整潔的要求還算滿高的,不過香港吸菸的人很多,走在路上有時都會被二手 菸給影響。台灣在大的城市如台北,當然幾乎不會見到隨地吐痰的狀況,不過可能有些鄉下地區做粗工的可能會有這樣的景象,但是我的印象也已很久不見了。

在交通建設上,北京的公共運輸費用,相當便宜,搭地鐵每趟不管遠近都是人民幣2元,香港跟台灣都是計算距離計算的,搭越遠就越貴。方便性以香港的交通規劃 最為方便,尤其在地鐵站轉車的部份,很多個轉車站的設計幾乎都只要在同一個月台就可以換乘另外的線,例如荃灣線在金鐘轉港島線、荃灣線在旺角轉觀塘線,都 是同一個月台,有時只要一下車,另外一線的車隨即進站,非常節省時間。台灣的因為還有一些線還在建設,而目前主要的大站如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站,因為兩線 是呈十字交叉,所以轉乘多少需爬點樓梯換不同的月台樓層,但是距離還算近,甚至還有電動扶梯,所以還ok。然而北京的轉車站,要從一號線轉到環狀線或五號 線,根據我在東直門、雍和宮轉車的經驗,幾乎都有一段距離,要經過不算短的通道,有時候是有樓梯沒電扶梯,當然對我影響不大,可是對行動不便者而言,就影 響很大了。

以上就我所見的差異,簡單提了一些來敘述討論,當然這些差異某些程度也是文化差異的另一種表現方式,也不可能都會一樣的,這是多元化社會的呈現,不過可以相互觀摩、學習,以作為未來的改進,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服務,在未來應該是會越方便也越舒適。